时间: 2025-04-26 14:59: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9:32
放还: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将某物或某人归还给原主或原处。在更广泛的语境中,它可以指释放被拘留的人或归还借来的物品。
“放还”这个词源于汉语,由“放”和“还”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放”有释放的意思,“还”则指归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含义。
在**文化中,“放还”常常与正义和道德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涉及归还失物或释放无辜者的情境中。
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正义得到伸张和秩序恢复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一个圆满的结局,或者是法律和道德的胜利。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我误拿了别人的伞,后来意识到错误后,我立即将伞放还给了失主,这让我感到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放还”:
在月光下,我放还了那片遗失的叶子,
让它随风飘回树的怀抱,
归还了自然的循环,
也放还了我心中的宁静。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黄昏时分,将一只鸽子放回天空,鸽子振翅高飞,背景是渐暗的天空和宁静的街道。这样的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放还”的意境。
在英语中,“放还”可以对应为“return”或“release”,但这些词在英语中的使用可能不如“放还”在中文中那样具有特定的文化和情感色彩。
“放还”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色彩,它不仅仅是一个动作的描述,还蕴含了正义、道德和秩序的恢复。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我的意图和情感。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还】
(形声。从辵(chuó,表示与行走有关),瞏(huán)声。本义:返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还,復也。 、 《尔雅·释言》-还,返也。 、 《诗·小雅·何人斯》-还而不入。 、 《左传·僖公三十年》-吾其还也。 、 《资治通鉴》-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 、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还部白府君。(回到府里报告太守。府君,太守。) 、 《乐府诗集·木兰诗》-送儿还故乡。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 、 《后汉书·列女传》-复还终业。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自南海还。
【组词】
还首、 还云、 还函、 还转、 还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