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4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42:11
“征人”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被征召的人,特别是在古代军事征召中被召集的士兵。字面意思是指被征召或招募的人。
在文学中,“征人”常用来描绘战争或征召的场景,带有一定的历史和悲壮色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军事话题时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军事学,这个词汇用于描述古代征兵制度和相关历史。
同义词“征兵”和“征召”都强调了被官方召集的行为,而“征人”更侧重于被召集的个体。反义词“退役”和“解甲”则指的是结束军事服务的状态。
“征人”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古代的军事征召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有所缩小,主要集中在历史文献和学术讨论中。
在**古代,征人制度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扩张的重要手段。这种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军事需求和政治结构,同时也揭示了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牺牲和苦难。
提到“征人”,我联想到的是历史的沉重和战争的残酷。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无奈和牺牲的情感色彩,让人思考和平的宝贵。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征人”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时,这个词汇经常出现,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军事和政治背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征人”:
古道边,征人泪,
战鼓声声催人归。
家书千里传情意,
烽火连天梦难回。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战场上,征人们身披战甲,手持兵器,背景是战鼓和号角的声响。这种场景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紧张和征人的悲壮。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罗马的“征兵”(legionnaires)或日本的“武士”(samurai),虽然具体制度和角色不同,但都涉及到被征召或自愿加入军事服务的概念。
“征人”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历史术语,也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征】
(形声。从彳(chì),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徴,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 、 《尔雅》-征,行也。 、 《易·大壮》-壮于趾征凶。 、 《诗·小雅·小宛》-而月斯征。 、 《左传·襄公十三年》。注:“谓巡狩征行。”-先王卜征五年。 、 《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 古乐府《木兰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唐·李白《送友人》-孤蓬万里征。
【组词】
征鼙、 征衣、 征客、 征鸟、 征盖、 征夫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