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37: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37:58
“枝对叶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树枝和树叶相互对应、比较。基本含义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对应、比较,通常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对应关系。
在文学中,“枝对叶比”常用于比喻,形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对应关系,如在描述人物性格、**发展等方面的相似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植物学、生态学等,可能会用来描述植物结构或生态系统的对应关系。
“枝对叶比”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对树木枝叶的观察和比喻。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并逐渐被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树木常常被用作比喻,象征着生命、成长和稳定。因此,“枝对叶比”这个成语也承载着这种文化内涵,强调事物之间的和谐与对应。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和谐、一致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自然界中的平衡与和谐。在表达时,它可以帮助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一致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比较两个相似的事物时使用这个成语,比如在讨论两部电影的相似之处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枝对叶比,花相似,岁月流转,情依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两棵树的枝叶相互交错,形成美丽的图案。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和谐的旋律,如同枝叶间的和谐对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irror image”或“carbon copy”,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极高相似度。
“枝对叶比”这个成语在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对应关系方面非常有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增强表达的精确性和丰富性。
及其大坏也,俪偶章句,使枝对叶比,以八病四声为梏拳,拳拳守之,如奉法令。
1.
【枝】
(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枝,木别生条也。 、 《素问·移精变气论》-草荄之枝。 、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千朵万朵压枝低。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不蔓不枝。 、 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宋·洪迈《容斋续笔》-正用一枝鸣。
【组词】
枝任、 枝末、 枝主、 枝杪、 枝柯、 枝干
2.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3.
【叶】
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叶县南。春秋时属楚领地。汉置县。
【组词】
叶县凫
4.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