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14: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14:26
“甪里先生”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字面意思指的是居住在甪里(一个古代地名)的先生或学者。基本含义是指一位有学问、有地位的文人或士人。
在文学作品中,“甪里先生”可能被用来指代一位隐居的智者或学者,象征着智慧和学识。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古文色彩。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古典文学研究中,可能会提及“甪里先生”来讨论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
同义词中的“隐士”强调了隐居的特点,“学者”和“文人”则更侧重于学识和文学造诣。反义词则代表了与“甪里先生”相对的,缺乏学识和文雅气质的人群。
“甪里先生”一词源自古代地名“甪里”,该地名现已不常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甪里先生”逐渐成为指代有学问之人的代称,但其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出现在古典文献和学术讨论中。
在**古代社会,文人和学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对社会有深远的影响。“甪里先生”作为这类人物的代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和学问的尊重。
提到“甪里先生”,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文人的清高、隐逸和深邃的学问。这种联想带有一种敬仰和向往的情感,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古代文人生活的想象和好奇。
在现代生活中,“甪里先生”这个词汇很少直接使用,但在阅读古代文献或参与相关学术讨论时,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和参与交流。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可以将“甪里先生”作为一个角色,赋予他深厚的学问和超脱世俗的性格,以此来探讨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想象中的“甪里先生”可能是一个身穿古代文士服装,手持书卷,面带微笑的智者形象。这种形象可能与古琴的音乐或古典诗词的朗诵声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古朴而深远的氛围。
由于“甪里先生”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需要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历史背景。
“甪里先生”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现代语言,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文化知识,提升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甪】
兽名。
【引证】
《字汇》-甪,兽名。
角的别字。
【引证】
《汉书》-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
2.
【里】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衣外曰表。-裏,衣内也。 、 《谷梁传·宣公九年》注-襦在裏也。 、 《诗·小雅·小弁》-不罹于裏。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组词】
里衣、 里外发烧
3.
【先】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先,前进也。 、 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恐为操所先。
【组词】
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
4.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