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8:40: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8:40:17
“冻冰”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的过程。基本含义是指液体状态的水因温度下降而转变为固态的冰。
在文学中,“冻冰”常用来比喻冷酷、无情或僵化的状态,如“他的心像冻冰一样冷”。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更直接地描述天气或环境,如“外面冻冰了,小心滑倒”。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或物理学,“冻冰”可能涉及更精确的温度和条件描述。
同义词“结冰”和“凝冰”在描述水变成冰的过程中与“冻冰”相似,但“结冰”更侧重于结果,“凝冰”则更强调过程。反义词“融化”和“解冻”则描述冰从固态变回液态的过程。
“冻冰”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构成简单直接,由“冻”和“冰”两个字组成,反映了中文词汇的直观性和形象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冻冰”常与冬季、寒冷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联系在一起。例如,北方的冬季常常有冻冰现象,人们通过这种自然现象体验和学*生存的智慧和坚韧。
“冻冰”这个词给我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寒冷和静止。它让我联想到冬天的寂静和纯净,同时也可能让人感到孤独和隔离。
在我小时候,家乡的河流在冬天会冻冰,我们会在冰面上滑冰,那是一种特别的乐趣和记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冻冰”:
冬日的湖面,冻冰如镜, 映照着天空的蓝, 孩子们的笑声,在冰上回荡, 冻结的时光,静静流淌。
看到“冻冰”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冰川的图片,听到冰块碎裂的声音。这些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增强了词汇的感官体验。
在英语中,“冻冰”可以对应为“freeze”或“ice over”。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对冻冰的描述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是相通的。
通过对“冻冰”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个词不仅描述了一个自然现象,也承载了文化和情感的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丰富和精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冻】
(形声。从仌(bīng),东声。本义:结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冻,仌也。 、 《风俗通》-壮冰曰冻。 、 《礼记·月令》-水始冰,地始冻。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掣红旗冻不翻。
【组词】
冻柱、 冻浦
2.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