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4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7:44:14
词汇“完德”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完”通常指完整、完成,而“德”则指道德、品德。因此,“完德”可以理解为完美的品德或道德的完满状态。然而,由于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我们可能需要从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来理解它。
“完德”可以解释为一种理想化的道德状态,即一个人在道德上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完美境界。
在古代文学或哲学文本中,“完德”可能被用来描述圣人或贤者的道德品质。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可能出现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或对理想人格的探讨中。
“完德”可能是由“完”和“德”两个字组合而成,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都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完德”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汇,其使用频率较低,可能没有形成特定的历史演变轨迹。
在**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一直被视为个人修养的重要部分。因此,“完德”这样的词汇反映了社会对道德完美的追求和理想化的人格形象。
提到“完德”,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高尚、纯洁和不可企及的理想状态,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道德修养的向往和自我提升的动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完德”这个词汇,但它所代表的道德完美的概念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完德”来描绘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如:
在那遥远的山巅,
有一位完德的贤者,
他的言行如清泉般纯净,
他的心灵如天空般广阔。
想象一个画面:一位**坐在山巅,周围是宁静的自然环境,他的表情平和,眼神深邃。这样的画面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完德”所代表的道德完美。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完德”的词汇,但类似的道德完美的概念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体现,如古希腊的“aretē”(美德)或**教的“圣洁”。
“完德”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所代表的道德完美的概念在文化和哲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和思考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德修养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完】
(形声。从宀(mián),元声。“宀”与房屋有关。本义:完备,完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完,全也。 、 《荀子·劝学》-巢非不完也。 、 《荀子·议兵》-完全富足而趋赵。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 、 《三国志·华佗传》-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 、 《战国策·秦策一》-不如伐蜀之完也。 、 贾谊《治安策》-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 、 宋·苏洵《六国论》-不能独完。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无一完者。
【组词】
完计、 完完、 完充、 完锐、 完块、 完篇、 完丽、 完垒、 完名、 完书、 完德
2.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