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50: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3:50:05
岩溶地貌是指由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等)在地下水长期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特殊地貌形态。这种地貌特征包括溶洞、天坑、地下河、石笋、石幔等。
“岩溶”一词源自德语“Karst”,最初指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后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描述类似地貌特征的地区。
岩溶地貌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为自然奇观,如中国的桂林、云南石林等,这些地方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岩溶地貌常给人以神秘、壮观的感受,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好奇和敬畏。它也常被用来象征未知和探索。
在旅行中,我曾亲眼目睹桂林的岩溶地貌,那里的山水如画,让人流连忘返。
在诗歌中,岩溶地貌可以被描绘为“大地深处的宫殿,石笋如林,地下河流淌着古老的秘密”。
想象一幅画面:阳光透过溶洞的缝隙,照亮了石笋和石幔,水滴声在空旷的洞穴中回响,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karst topography”,德语中的“Karst”,都指代类似的地貌特征,显示了这一概念的普遍性。
岩溶地貌不仅是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保护这些地貌,对于维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岩】
(形声。从山,严声。“岩”为会意字。从山,从石。本义:高峻的山崖)。
同本义。
【引证】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嵌岩窦穴。 、 宋·沈括《梦溪笔谈》-高岩峭壁。 、
【组词】
岩电、 岩阿、 岩徼、 岩下、 岩饰
2.
【溶】
(形声。从水,容声。本义:水盛大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溶,水盛也。 、 《楚辞·逢纷》。注:“波貌。”-体溶溶而东回。
【组词】
溶溢、 溶溶荡荡、 溶溶澹澹、 溶漾、 溶瀛
3.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4.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