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39:38
**吏**(lì xí)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吏”指的是古代的官员或公务员,而“”则有惯、俗的意思。因此,“吏”字面意思指的是官员的惯或*俗,尤其是在执行公务时的行为模式或传统做法。
在文学作品中,“吏”可能用来描述官员的官僚作风或特定的行政惯。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政治讨论中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或行政管理学中,“吏*”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或现代政府的运作方式。
“吏”字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低级官员,而“”字源自“学”或“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吏”这个词汇逐渐固定下来,用来描述官员的行为*惯或行政传统。
在*传统文化中,官员的行为和惯被视为影响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重要因素。因此,“吏*”在历史上一直是政治改革和社会批评的焦点。
提到“吏*”,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官僚主义、繁文缛节和效率低下。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色彩,因为它常常与过时的行政方式和不良的官场文化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吏*”这个词汇,但在讨论政府效率、行政改革或历史话题时,这个词汇可以提供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吏*”来描绘一个古老而僵化的政府形象:
吏*如山压,民心如水流。 改革风雷动,新潮逐浪头。
想象一幅古代官员在衙门中忙碌的画面,或是听到关于古代官场的故事,这些都可以与“吏*”这个词汇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吏*”的词汇,但类似的
1.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
2.
【习】
(会意。从羽 。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習,数飞也。 、 《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 晋·左思《咏史》-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