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29: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29:23
所知障(suǒ zhī zhàng)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术语,意指由于对事物的错误认知或执着于已有的知识,而阻碍了真正的理解和智慧的获得。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已知知识的障碍”。
在*语境中,“所知障”通常与“烦恼障”相对,指的是知识层面的障碍。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过于依赖或迷信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无法接受新观念或真理。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汇来批评那些固执己见、不愿意学新事物的人。
同义词:固执、偏见、成见 反义词:开放心态、求知欲、灵活性
“所知障”源自经典,特别是大乘中关于智慧与解脱的教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非**语境中,用来描述任何因为已有知识而产生的认知障碍。
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受影响较深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所知障”被广泛讨论和应用。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被用来批判教育体系中可能存在的知识僵化问题。
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警示和反思的情感色彩,提醒人们不要被自己的知识所束缚,要保持开放和学*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因为过于自信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拒绝接受新信息,这时我们可以用“所知障”来形容他们的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将“所知障”融入到对知识与智慧的探讨中,例如:
在知识的海洋中,
我们或许只是漂泊的船,
警惕所知障的礁石,
让心灵的风帆,
驶向无边的智慧之岸。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被书本或知识符号包围,但这些符号形成了一堵墙,阻碍了他前进的视线。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缓慢、旋律沉思的曲目,来表达“所知障”带来的沉重感。
在西方哲学中,类似的观念可以在“笛卡尔的怀疑”或“康德的批判哲学”中找到,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涉及到对知识的批判和反思。
“所知障”是一个深刻的词汇,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认知模式,促进个人成长和智慧的提升。
1.
【所】
(形声。从斤,户声。斤,斧子。(hǔ)本义:伐木声)。
“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引证】
《诗·商颂·殷武》-有截其所。 、 《荀子·王霸》-不可不为择所而后错之。 、 《吕氏春秋·达郁》-必于无人之所。 、 《吕氏春秋·谨听》-僻远悠闲之所。 、 《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 、 《聊斋志异·促织》-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清·袁枚《祭妹文》-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余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组词】
哨所;寓所;诊所;交易所;看守所;托儿所;招待所; 收容所;诊疗所;观察所;指挥所;各得其所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障】
(形声。从阜,章声。阜,土山。从阜,与高下、险阻有关。本义:阻塞,阻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障,隔也。 、 《通俗文》-蕃隔曰障。 、 《国语·周语》-陂障九泽。 、 《左传·昭公元年》。服注:“陂障其水也。”-障大泽。 、 《吕氏春秋》-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
【组词】
障翼、 障距、 障塞、 障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