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5:13
歃盟(shà mé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饮血或涂血于口边来缔结盟约。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一种仪式,参与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彼此间的忠诚和誓言的不可违背性。
歃盟一词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述古代的盟誓仪式,尤其是在历史小说或古装剧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正式或学术的语境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歃盟被用来具体描述古代的盟约缔结方式。
同义词:结盟、缔约、誓盟 反义词:解盟、毁约、背誓
歃盟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歃”指的是用嘴吸取或涂抹,而“盟”则是指盟约或誓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描述古代历史或文化时仍被保留和使用。
在**古代,歃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活动,它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誓言和承诺的重视。这种仪式在古代战争、外交和部落联盟中非常常见,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信任的一种方式。
歃盟这个词给人一种古老、庄严和神秘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仪式和誓言,以及那些为了忠诚和信任而进行的庄严承诺。
在现代生活中,歃盟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观看古装剧或阅读历史小说时,我常常会遇到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时,我可以使用歃盟这个词来描绘战士们之间的誓言和忠诚:
铁甲寒光映月明,
歃盟血誓共生死。
千军万马踏尘去,
不负当年一诺轻。
歃盟这个词可以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仪式场景,如战士们围坐在篝火旁,手持酒杯,口中涂抹着鲜血,庄严地宣誓。这种场景可以通过古代战争电影或历史纪录片中的画面来呈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盟誓仪式也有出现,如古罗马的“血盟”(sacramentum),虽然具体形式和名称不同,但都体现了通过某种仪式来加强盟约的不可违背性。
歃盟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历史词汇,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1.
【歃】
(形声。从欠,杀声。从“欠”表示与口、出气有关。本义:饮,微吸)。
饮。
【引证】
《史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
2.
【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象个盘盂,中间放着牛耳。古代盟会要割牲歃(shà)血,主盟人手执牛耳,掘穴埋牲。本义:在神前发誓结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割牛耳盛朱盘,取其血歃于玉敦。 、 《三苍》-盟,歃血誓也。 、 《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谓明神。 、 《周礼·诅祝》。注:“盟诅,主于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掌盟诅。 、 《礼记·曲礼》-约信曰誓,涖牲曰盟。 、 《左传·昭公十三年》-再会而盟。 、 《诗·小雅·巧言》-君子屡盟。 、 《史记·陈涉世家》-为坛而盟。 、 《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 、 《左传·僖公四年》-屈完及诸侯盟。
【组词】
盟主、 盟坛、 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