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4:15
大声疾呼: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高声而急切地呼喊或呼吁。基本含义是指在公共场合或对大众表达强烈的意见、要求或警告,通常带有紧急和迫切的情感色彩。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大声疾呼”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关键时刻发出的强烈呼吁,如在政治小说中呼吁正义和自由。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强烈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在紧急情况下呼救。 专业领域:在新闻学或传播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媒体对某一社会问题的强烈关注和报道。
同义词:强烈呼吁、高声呼喊、急切要求 反义词:低声细语、默默无闻、无声无息
“大声疾呼”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构成的两个部分“大声”和“疾呼”都有明确的意义,组合起来强调了声音的强度和呼喊的急迫性。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有类似的表达。
在文化中,“大声疾呼”常常与正义、勇气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在社会或公共**中,这个词汇常被用来形容那些敢于站出来发声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迫和激动。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了正义和真理而奋斗的形象。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社区会议上,我看到一位居民大声疾呼,要求改善社区的公共设施,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沉默的夜里,星辰大声疾呼,唤醒沉睡的大地,带来新的希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处,面对着人群,高声呼喊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高亢的声音在空旷的空间中回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ry out loudly”或“shout urgentl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紧迫和强烈的情感是相似的。
“大声疾呼”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表达强烈情感和紧急情况时有了更多的选择。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语言的力量和表达的艺术。
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我们可以~,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
唐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韩愈25岁中进士,到了28岁还没有官职。他便写信给宰相赵憬,希望能得到任用。等了19天还没有音信,就又写《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他在信中大声疾呼朝廷应像救水火之灾那样来援救和任用那些有才学而面临困境的人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3.
【疾】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矢,字形象人腋下中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本义:受兵伤。泛指疾病)。
轻微的叫疾。
【引证】
《说文》。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疾,病也。 、 《韩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
4.
【呼】
(形声。从口,乎声。本义:吐气,与“吸”相对)。
同本义 。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与“吸”相对。
【引证】
《说文》(外息,指呼气)-呼,外息也。 、 《书·大传》-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 、 《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
【组词】
呼哈、 呼噏、 呼息、 呼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