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47: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3:47:37
词汇“同心缕”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风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同心”和“缕”两个部分来理解。
结合起来,“同心缕”可能指的是一种象征性的线或线索,代表着人们心意相通、思想一致的状态。
由于“同心缕”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学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或团结一致的状态。
“同心缕”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对团结和一致性的象征性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逐渐被更常用的词汇所替代。
在强调集体主义和团结的文化背景下,“同心缕”可能被用来强调人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一致性。
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温暖、团结和和谐的情感,它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共同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活动或团队建设中,可能会被用来强调团队精神和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同心缕,织就人间情,穿越时空,永不分离。”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同心缕的意象。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旋律温暖、节奏和谐的乐曲,来表达同心缕所蕴含的团结和和谐。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象征性表达可能存在于各种文化中,如英文中的“bond”或“unity”。
“同心缕”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蕴含的团结和一致性的意义是普遍的。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1. 【同】 ——见“胡同”hútòng。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缕】
(形声。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娄声。本义:麻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缕,线也。 、 《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 《孟子》。注:“紩铠甲之缕也。”-有布缕之征。 、 苏轼《赤壁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潜夫论·俘侈》-或断绝众缕,绕带手腕。
【组词】
缕綦、 缕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