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26:01
“寻消问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寻找消息,询问情况。它强调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去打听、了解某件事情的最新动态或信息。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人物焦急等待或积极探听某件事情的情景,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动态感。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关注和好奇。在专业领域,如新闻报道或市场调研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信息的搜集和验证过程。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寻消问息”更强调主动和系统的信息搜集,而“打听”和“探听”可能更侧重于非正式的、偶然的信息获取。
“寻消问息”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寻”(寻找)、“消”(消息)、“问”(询问)、“息”(信息)四个字组成,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信息获取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积极探听信息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信息的获取和传递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社会活动。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日常生活,及时准确的信息都是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因此,“寻消问息”这个成语体现了对信息价值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和好奇的。它让我联想到人们在面对未知或重要**时,那种迫切想要了解真相的心情。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我需要了解某个新闻**的最新进展时,我就会使用“寻消问息”的态度,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信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心随星辰转,寻消问息间,梦回故园边。”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繁忙的街道上,四处张望,试图从人们的谈话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听觉上,可能是嘈杂的市场中,人们交谈的声音,其中夹杂着重要的信息片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ather information”或“seek news”,虽然不如“寻消问息”那样具有形象性和文化特色,但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寻消问息”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体现。它教会我们在面对未知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这对于个人的决策和社会的运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沟通的效果。
又恐伊寻消问息,瘦减容光。
1.
【寻】
(会意。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引证】
《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尋,绎理也。 、 《方言一》-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 、 《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是寻是尺。 、 《大戴礼记·主言》-舒肘知寻。 、 《小尔雅》-度寻舒两肱也。 、 《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蹄间三寻。 、 《左传·成公十二年》-争寻常以尽其民。 、 《国语·晋语》-无寻尺之禄。 、 《三国演义》-千寻铁锁沉江底。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深逾寻丈。
寻找。
【引证】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寻向所志。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寻视其侧。 、 《后汉书·张衡传》-寻其方面。
【组词】
寻事、 寻门路不着、 寻瑕索瘢、 寻疵责人、 寻孔讨气、 寻宿儿
2.
【消】
(形声。从水,肖声。本义:消除;消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消,尽也。 、 枚乘《七发》。注:“消,灭也。”-消息阴阳。 、 张衡《西京赋》。注:“消,散也。”-消雰埃于中宸。 、 《素问·皮部论》。注:“消,烁也。”-热多则筋弛骨消。 、 《孟子》-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 《三国志·魏志》-诏求隐学之士能消灾复异者。 、 京剧《贵妃醉酒》-娘娘一肚子气没地方散去,借酒消愁。
【组词】
消索、 消炎、 消弭
3.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问,讯也。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 、 《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 、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 《论语》-问人于他邦。 、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 《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列子·汤问》-问其故。 、 《后汉书·列女传》-跪问其故。 、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问政孔子。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康肃问曰。 、 《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
【组词】
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 问信、 问官答花、 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 问岁、 问禁、 问遂、 问对、 问知、 问俗、 问卦、 问经、 问龟、 问课
4.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