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34: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34:05
“寻理”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寻找或探索事物的道理、原理或真理。它强调的是一种探索和理解的过程,通常涉及对复杂问题的深入分析和逻辑推理。
在文学中,“寻理”可能被用来描述主人公对生活意义或宇宙真理的追求。在口语中,它可能指某人试图理解某个复杂的情况或解决一个问题。在专业领域,如哲学、科学或法律,“寻理”则可能指对特定理论或实践的深入研究和批判性分析。
“寻理”由两个汉字组成:“寻”意味着寻找或探索,“理”意味着道理或原理。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的使用历史悠久,源自古代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在**文化中,“寻理”与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相呼应,强调通过实践和思考来获得知识。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被用来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
“寻理”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好奇和敬畏。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的人们,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令人钦佩。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老师,他总是鼓励我们“寻理”,不仅仅是学*书本知识,更要理解背后的原理和逻辑。这种教育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寻理”:
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寻理,
每一滴水珠,都是智慧的结晶。
“寻理”让我联想到图书馆的书架、实验室的仪器和深夜的灯光。视觉上,它与书籍、笔记和图表相关;听觉上,它可能与翻书声、讨论声和思考时的沉默相联系。
在英语中,“寻理”可以对应为“seeking truth”或“exploring principles”。不同文化中,对真理和原理的追求都是普遍存在的,但具体表达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寻理”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指代对知识的追求,也体现了人类对真理的不懈探索。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寻理”这个词汇,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提升我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寻】
(会意。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引证】
《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尋,绎理也。 、 《方言一》-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 、 《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是寻是尺。 、 《大戴礼记·主言》-舒肘知寻。 、 《小尔雅》-度寻舒两肱也。 、 《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蹄间三寻。 、 《左传·成公十二年》-争寻常以尽其民。 、 《国语·晋语》-无寻尺之禄。 、 《三国演义》-千寻铁锁沉江底。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深逾寻丈。
寻找。
【引证】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寻向所志。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寻视其侧。 、 《后汉书·张衡传》-寻其方面。
【组词】
寻事、 寻门路不着、 寻瑕索瘢、 寻疵责人、 寻孔讨气、 寻宿儿
2.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