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38: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38:45
反眼不识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转过眼睛就不认识”,形容人态度冷淡,对曾经熟悉的人或事物变得漠不关心或不认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忘恩负义、翻脸不认人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反眼不识 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性格特点,特别是在描述那些变化无常、无情无义的角色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突然改变态度,对朋友或亲人变得冷漠。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人际关系的动态变化。
反眼不识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人际关系和情感变化的深刻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人际关系中负面变化的一个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情义”和“忠诚”,因此反眼不识**这样的行为是被广泛批评的。在现代社会,随着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在利益面前失去原则和情感的人。
反眼不识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失望和悲伤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人际关系中的背叛和冷漠,这种情感的转变往往让人感到无奈和心痛。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朋友或同事在某些情况下变得反眼不识,这种经历让人深刻体会到人际关系的脆弱和复杂。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昔日笑语今何在,反眼不识旧时颜。
人情冷暖如秋水,一朝变幻两重天。
反眼不识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冷漠的眼神和疏远的身体语言。在视觉上,可能会想象到一个人转身离开,不再回头看曾经熟悉的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urn a blind eye" 或 "forget one's roots",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类似的情感和行为。
反眼不识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变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态度,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他经常以~的态度待人。
1.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2.
【眼】
(形声。从目,艮(gèn)声。本义:眼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眼,目也。 、 《释名》-眼,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 、 《易·说卦》-巽为多白眼。 、 《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识】
旗帜 同: 帜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引证】
《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