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2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25:22
拉尼娜现象(La Niña)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气象学上用来描述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异常持续降低的现象。它是与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相对的气候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拉尼娜现象通常会导致全球气候模式的改变,影响降雨分布和风暴路径。
在专业气象学领域,拉尼娜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于预测和解释全球气候变化。在口语和文学中,它可能被用来比喻性地描述某种“冷酷”或“不友好”的状态,尤其是在讨论气候变化或自然灾害时。
拉尼娜现象一词源自西班牙语,最初是南美洲渔民用来描述海洋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随着气象学的发展,这一术语被正式纳入科学研究中,并成为全球气候研究的关键词之一。
在某些太平洋岛国,拉尼娜现象被视为一种自然预警,因为它可能导致风暴和洪水等自然灾害。这些地区的居民和政府会根据拉尼娜现象的预测来调整防灾减灾策略。
拉尼娜现象可能让人联想到寒冷、风暴和自然灾害,带来一种不安和担忧的情感。在讨论气候变化时,它也可能引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了解拉尼娜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准备应对可能的气候变化,比如在冬季增加保暖措施,或者在农业生产中调整种植计划。
在诗歌中,拉尼娜现象可以被用来象征冷酷无情的环境或社会状态:
“在这拉尼娜的寒冬里, 冰封的心,难以融化。”
拉尼娜现象可能让人联想到寒冷的海洋、风暴的呼啸声和冰冷的雪花。相关的视觉图像可能包括冰川、暴风雪和寒冷的海面。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拉尼娜现象的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概念和影响是相似的。例如,在英语中,它被称为“La Niña”,而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有不同的名称,但其科学定义和气候影响是普遍认可的。
拉尼娜现象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学术语,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性,还提醒我们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讨论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1. 【拉】
2.
【尼】
阻止;阻拦。
【引证】
《墨子》-淫嚣不静,当路尼众。
【组词】
尼行、 尼阻
3. 【娜】 ——“婀娜”(ē'nuó)形容姿态柔美。
4.
【现】
(形声。从玉,见声。本义:出现)。
同本义(明显看得见)。
【引证】
《广韵》-现,俗见字。 、 明·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组词】
现弄、 现化、 现示
5.
【象】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Elephas)和非洲象属(Loxodonta)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引证】
《说文》-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 、 《山海经·南山经》-祷过之山多象。 、 《汉书·司马相如传》-穷奇象犀。 、 《汉书·张骞传》-其民乘象以战。 、 《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
【组词】
象口、 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