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28:32
词汇“干光”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可能是一个方言词汇或者是特定行业术语。由于其不常见,我将尝试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干光”可能指的是某物被完全干燥或消耗殆尽的状态。例如,在农业领域,可能会说“把稻谷干光”,意味着稻谷被彻底晒干。
由于“干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使用可能局限于特定地区或行业。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为了描绘某种极端的干燥或消耗状态。
由于“干光”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可能是由“干”和“光”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完全干燥或消耗的状态。
在某些地区或行业,可能会有特定的使用习惯和含义。例如,在农业社会中,干燥是保存食物的重要步骤,因此“干光”可能与食物保存有关。
这个词可能给人一种极端、彻底的感觉,联想到干燥、贫瘠的景象。
由于“干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经历中可能较少遇到。但如果在一个干燥的地区生活,可能会经常提到与干燥相关的事物。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干光”来描绘一种极端的干燥景象:
烈日下,大地干光,
无一丝绿意,唯有黄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干旱的土地,没有任何植被,呈现出一种极端的干燥状态。
由于“干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在描述极端干燥或消耗的状态时,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
“干光”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但它能够形象地描述一种极端的干燥或消耗状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表达方式,尤其是在特定语境下。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光】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光,明也。 、 《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 《楚辞·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 、 《淮南子·俶真》-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 、 《淮南子·本经》-日月淑清而扬光。 、 《易·观》-国之光。 、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庭燎之光。 、 《史记·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 、 《国语·晋语》-光明之耀也。 、 《孟子》-容光必照焉。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
【组词】
阳光;灯光;反光、 色光、 晨光、 曙光、 光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