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32: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4:32:06
气隔病(Qìgé Bìng)是一个中医术语,指的是一种由于气机郁滞导致的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气”是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隔”则意味着阻塞或不畅。因此,“气隔病”字面意思是指气机在体内流通不畅,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在中医专业领域,“气隔病”通常用于描述由于情绪压力、饮食不当或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的气机郁滞。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象征性地描述人物内心的压抑或情感的阻塞。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这个词汇,而是用更通俗的表达来描述类似的症状。
同义词:气郁、气滞、气结
反义词:气畅、气顺
“气隔病”一词源自中医经典文献,如《黄帝内经》等。在古代,中医理论认为气机的流通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对气隔病的研究较为深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在**传统文化中,气的概念与阴阳五行理论紧密相关,气隔病因此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社会背景中,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容易出现情绪压力和身体不适,气隔病的概念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提到“气隔病”,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内心的压抑和无法释放的情感。这种词汇让人感到沉重,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长期工作压力导致身体不适的情况,中医师诊断为气隔病,并建议我调整生活方式和情绪管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气隔病”:
心中的气隔病,如冬日的寒风,
无声无息,却刺骨透心。
医者言,需以温柔化解,
让生命的气,再次流畅。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坐在昏暗的房间里,眉头紧锁,周围是一些中医的符号和图案,如针灸针、草药等。听觉上,可以是一段低沉的古琴音乐,营造出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氛围。
在西方医学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stress-related disorders”(与压力相关的疾病),但这种表达更侧重于生理和心理的交互作用,而不像中医那样强调气的流通和平衡。
通过对“气隔病”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医学术语,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相关的知识。
1.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2.
【鬲】
(象形。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本义:古代炊器。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同本义。
【引证】
宋·沈括《梦溪笔谈》-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组词】
鬲如
3.
【病】
(形声。疒形丙声。本义:上古时指重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病,疾加也。 、 《仪礼·既夕礼》。注:“疾甚曰病。”-疾病外内皆埽。 、 《易·说卦》-坎为心病。 、 《左传·襄公十九年》-疾病而立之。 、 王充《论衡·订鬼》-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 、 《韩非子·孤愤》-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 、 《庄子·达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
【组词】
病革、 病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