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09: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3:09:50
年近古稀: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年纪接近七十岁”。在**传统文化中,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因此“年近古稀”指的是一个人即将或已经接近这个年龄。
“古稀”一词源自《礼记·曲礼上》:“七十曰古稀。”在古代,七十岁被认为是一个人寿命的极限,因此“古稀”带有长寿和尊贵的意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近古稀”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接近或达到七十岁的人。
在文化中,七十岁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年龄里程碑,象征着长寿和智慧。因此,“年近古稀”的使用往往带有对的尊重和敬仰。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尊敬和感慨。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经历丰富、智慧深邃的老年人,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故事值得我们学*和传承。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他每天坚持读书和写作,他的坚持和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年近古稀心未老,笔耕不辍绘春秋。”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位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老人,坐在窗前读书或写作的场景。听觉上,可能是老人讲述过去故事的声音,充满了智慧和温暖。
在西方文化中,七十岁可能没有特定的词汇或成语来描述,但“golden years”(黄金岁月)或“septuagenarian”(七十多岁的)可以用来形容这个年龄段的人。
“年近古稀”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年龄,还承载了文化和社会的尊重与敬意。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尊重和学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
令合方当而立岁,贤夫已近古希年。
1.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2.
【近】
(形声。从辵(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斤声。本义:走近,接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近,附也。 、 《礼记·祭义》-为其近于道也。 、 《诗·大雅·荡》-小大近丧。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 唐·柳宗元《三戒》-稍出近之。 、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时敌军已近寨。
【组词】
逼近、 挨近;近傍、 近晚、 近火
3.
【古】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古,故也。 、 《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大古冠布。 、 《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以是为近古也。 、 《文选·张衡·东京赋》-慨长思而怀古。 、 《书·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 、 《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清·黄宗羲《原君》-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组词】
远古、 古字、 古器、 古货、 古贤
4.
【稀】
(形声。从禾,希声。本义:稀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稀,疏也。 、 《文选·曹操·短歌行》。经传皆以希为之。-月明星稀。 、 唐·杜甫《倦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 晋·陶潜《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组词】
稀棱挣、 稀撒撒、 稀星、 稀零零、 稀稀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