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5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50:51
“倾耳细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侧着耳朵仔细聆听。这个词汇强调了听者对于声音的专注和细致,通常用来形容人非常认真地听取某人的话或某种声音。
“倾耳细听”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强调了听的动作和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着其原有的意义和用法。
在*文化中,倾听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尊重长辈和学新知识时。因此,“倾耳细听”这个词汇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专注和尊重。它让我联想到在重要时刻,人们需要集中注意力去听取关键信息。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重要的面试中使用过“倾耳细听”的态度,确保我能够准确理解面试官的问题并给出恰当的回答。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我倾耳细听,风中的低语,是夜的秘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侧着头,耳朵微微向前,表情专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安静的环境中,细微的声音被放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sten intently”或“pay close attention to”,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专注和细致的聆听态度是相似的。
“倾耳细听”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话语,也让我在交流中表现出更多的尊重和专注。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欣赏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和深刻意义。
不绝如缕的音乐从窗外传进来,~,原来是月光曲。
1.
【倾】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顷,顷亦声。“顷”有偏侧的意思。从人,多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偏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倾,仄也。 、 《礼记·曲礼下》。注:“倾或为侧。”疏:“倾,欹侧也。”-倾则奸。 、 《论语·季氏》-安无倾。 、 《淮南子·说山》-重钧则衡不倾。 、 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 、 《战国策·秦策》-倾耳而听。 、 《老子》。释文:“不正貌。”-高下相倾。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俯身倾耳。
【组词】
倾葵、 倾倚、 倾低、 倾昃、 倾返、 倾柯、 倾倚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细】
(形声。从系(mì),囟(xìn)声。系,细丝。本义:细小)。
同本义。和“大”相对。
【引证】
《说文》。按,细者,细之微也。-细,微也。 、 《广雅》-细,小也。 、 《礼记·檀弓》-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 《国语·周语》-细钧有钟无镈。 、 《墨子·天志中》-此吾所谓君子明细而不明大也。 、 《荀子·劝学》-不积细流。 、 吴均《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唐·张志和《渔歌子》-斜风细雨。 、 清·刘开《问说》-不知其细。
【组词】
细崽、 细人、 细探人、 细士
4.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