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2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26:15
1.亦作"矛盾";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榡与矛者﹐誉之曰'吾榡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榡﹐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榡(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
1. 【矛】 - (象形。金文字形,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本义:长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矛者,刺兵也,其饰县毛羽,兵车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又有夷矛者,长二丈四尺,兵车所不建,不常用。-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 、 《诗·郑风·清人》-二矛重英。 、 、 《诗·秦风·无衣》-脩我戈矛。 、 《礼记·曲礼》-进矛戟者。 、 《周书·王会》-操戈执矛。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矛若林立。 【组词】 矛戈、 矛弧、 矛子、 矛戟、 矛叉、 矛舛、 矛戟
2. 【榡】 - 器物未加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