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11: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1:11:33
复函:字面意思是指回复信件,即对收到的信件进行回复的行为或回复的信件本身。基本含义是指在书信往来中,对之前收到的信件进行回应。
复函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同义词:回信、回复、答函
反义词:发函、去函
复函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复”(回复)和“函”(信件)组成。在古代,书信往来是主要的远距离沟通方式,复函作为一种礼貌和必要的回应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在传统文化中,书信被视为一种正式和礼貌的沟通方式。复函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取代了传统书信,但复函作为一种正式的书面回应,仍然在某些场合中保留其重要性。
复函给人一种正式和礼貌的感觉,同时也可能带来期待和焦虑,特别是当复函的内容关系到重要事务时。
在学生时代,我曾写过一封复函给教授,感谢他的指导并询问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复函的正式性和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复函比喻为心灵的回声:
在时光的信笺上,
我写下复函,
回应你深情的呼唤,
字字句句,是心灵的回声。
复函可以联想到一封封整齐折叠的信件,墨迹未干,等待被寄出。听觉上,可能是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或是邮差敲门的声响。
在英语中,复函可以对应为“reply letter”或“response letter”。不同文化中,书信的格式和礼仪可能有所不同,但复函作为一种回应方式,其基本功能是相似的。
复函作为一种正式的书面回应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使用频率降低,但在某些正式场合仍然不可或缺。它体现了沟通的礼貌和尊重,是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复函的学习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书面沟通的正式性和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
2.
【函】
(象形。今隶误作函。本义: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圅,舌也。 、 《国语·楚语》。注:“入也。”按,如舌之在口中也。-若合而函吾中。 、 《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圅。 、 《广雅·释亲》-噱,圅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