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2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29:56
词汇“回言”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特定语境下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回言”可以理解为“回应的话语”或“回答”。为了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回言”的字面意思是指在对话或交流中对某人的话语进行回应或回答。它强调的是回应的动作和结果,即所说出的话语。
在文学作品中,“回言”可能被用来描述人物之间的对话,特别是在需要强调回应的准确性或重要性的场景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回答”、“回应”等更为常见的词汇。在专业领域,如语言学或交流学中,可能会更精确地使用“回言”来描述特定的交流行为。
由于“回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回”和“言”两个字组合而成,强调的是言语的返回或回应。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回言”可能被赋予特定的礼仪或规范意义,比如在正式的辩论或对话中,回言的准确性和礼貌性可能被特别强调。
“回言”可能让人联想到深思熟虑、精确或礼貌的交流方式。它可能带有一种正式或严肃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回答”或“回应”,而不是“回言”。这个词汇可能在特定的学术或正式场合中更为适用。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回言”来创造一种正式或深思熟虑的对话氛围:
他的回言如泉水般清澈,
在沉默的石头上轻轻流淌。
“回言”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安静的图书馆,人们在其中低声交流,每一个回言都经过深思熟虑。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回言”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强调回应的精确性和重要性。
“回言”是一个强调回应和回答的词汇,它在特定的语境和场合中可能更为适用。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1.
【回】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回,转也。 、 《诗·大雅·云汉》-昭回于天。 、 《荀子·儒效》-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 、 《淮南子·本经》-诡文回波。 、 《汉书·叙传》-畔回穴其若兹兮。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 、 唐·杜枚《阿房宫赋》-廊腰缦回。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
【组词】
回湍、 回倒、 回纡、 回极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