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5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55:15
株连: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一株植物牵连到其他植物”,在汉语中,它主要用来比喻法律或道德上的连带责任,即一个人犯罪,其亲属、朋友或相关人员也受到牵连和惩罚。
文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等历史文献中,株连常用来描述因政治斗争而导致的广泛牵连。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株连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个或行为对周围人产生的不良影响。 专业领域**:在法律领域,株连特指古代法律中的一种连带责任制度,如“连坐”。
同义词:牵连、连累、波及 反义词:独立、孤立、无涉
词源:株连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汉语,源自对植物生长状态的描述,后引申为法律和道德上的连带责任。 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株连的含义逐渐固定在法律领域,特指古代的连带责任制度。
在古代**,株连是一种常见的法律制度,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皇权稳定。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
株连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涉及到无辜者的受害。它让人联想到不公、恐惧和牺牲。
在现实生活中,株连的概念可能体现在团队工作中,一个人的失误可能导致整个团队的努力付诸东流。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株连来比喻某种深远的影响:
春风不度玉门关,
株连千里草木寒。
视觉:想象一片被病虫害侵袭的森林,一棵树的枯萎影响了周围的树木。 听觉:可以联想到古代刑场上沉重的铁链声,象征着株连的残酷。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法律制度被称为“guilt by association”,即因关联而获罪,但不如“株连”在汉语中那样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株连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也是一个深刻的道德和社会概念。了解株连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法律和社会结构,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避免无辜者的牵连。
1.
【株】
(形声。从木,朱声。本义:露出地面的树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今语转曰桩。-株,木根也。 、 《史记·平准书》。集解:“根蒂也。”-命曰株送徒。 、 《列子·黄帝》。释文:“枯树本也。”-若厥株驹。 、 《韩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
【连】
(会意。从辵(chuò),从车。本义:人拉的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连即古文輦也。-連,负车也。 、 《周礼·故书巾车》-连车组輓。 、 《周礼·乡师》-与其輂连。 、 《管者·海王》-行服连轺辇者。 、 《庄子·让王》。郑君、房君、司马君皆云:“读为辇。”-民相连而从之。 、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太后]曰:‘老妇持连而瞏(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