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2:05: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2:05:44
词汇“刻己”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刻”通常指雕刻、刻画,而“己”指自己。将两者结合,“刻己”可以理解为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省或自我雕刻,即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提升。
“刻己”的字面意思是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省或自我雕刻,意味着通过不断的自我审视和努力,达到自我提升和完善的目的。
由于“刻己”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一些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的语境中,可能会出现这个词,用以表达一种自我要求和自我激励的态度。
由于“刻己”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它可能是由“刻”和“己”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以表达一种自我反省和提升的概念。
在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刻己”可能被用来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刻己”给人一种积极、自律和自我提升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不断努力、追求卓越的形象。
在个人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设定目标和追求自我提升时使用“刻己”这个词,用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晨曦的光辉中刻己,
每一笔都是对自我的雕琢,
直至心灵的深处,
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刻己”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静谧的环境中,专注地进行自我反省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宁静的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专注和内省的氛围。
由于“刻己”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明确。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elf-reflection”或“self-improvement”。
“刻己”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但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内涵。
1.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
2.
【己】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引证】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 晋·干宝《搜神记》-自拟己头。 、 唐·柳宗元《三戒》-且噬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己悲。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己为有悔。
【组词】
舍己为公、 异己、 克己、 知己、 己身、 己私、 己里钱
天干的第六位。
【引证】
《吕氏春秋·慎行论》-己与三相近。
【组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