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13: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13:05
“不瓤”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某些地区的口语中使用。字面意思是指某物不空心,即内部充实、没有空隙。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可以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实质内容丰富,不虚浮或不表面化。
在文学作品中,“不瓤”可能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格或行为的实在性,如“他是个不瓤的人,做事总是脚踏实地。”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更常用来评价食物的质量,如“这西瓜不瓤,很甜。”在专业领域,如农业或食品科学,它可能用来描述产品的质量,如“这种苹果不瓤,水分充足。”
“不瓤”的词源较为地方化,可能源自对食物质量的直接观察和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从食物扩展到人的品质和事物的实质。
在**的一些地区,人们重视实质和内涵,因此“不瓤”这样的词汇在这些文化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反映了人们对真实、实在事物的追求和欣赏。
“不瓤”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不浮夸、实实在在的人或事物,给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不瓤”来形容那些做事认真、不敷衍的朋友或同事,表达对他们工作态度的赞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心,不瓤如石,坚定而深邃。”
视觉上,“不瓤”可能让人联想到饱满的果实或充实的书本;听觉上,它可能与沉稳、有力的声音相联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olid”或“substantial”,它们在描述人或事物的实质性时与“不瓤”有相似的含义。
“不瓤”这个词虽然地方化,但其表达的实质性和实在性的概念是普遍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对事物的评价和感受。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瓤】
(形声。从瓜,襄(xiāng)声。本义:瓜类的肉)。
同本义。
【引证】
唐·白居易《荔枝图序》-瓤肉莹白如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