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22: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22:17
“心口相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里想的和口里说的相一致。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外在表达是统一的,没有矛盾。
在文学作品中,“心口相应”常用来形容人物的真诚和坦率,如在《红楼梦》中,作者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描述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批评那些说一套做一套的人,强调真诚的重要性。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的一致性。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例如“言行一致”更侧重于行动和言语的统一,而“心口相应”则更强调内心和外在表达的一致性。
“心口相应”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于真诚和一致性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真诚和一致性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因此,“心口相应”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诚信和可靠性的价值。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正面的,它让我联想到真诚和可信赖的人。在表达时,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我信任和尊敬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老师,他总是心口相应,无论是对待学生还是同事,他都表现出极高的诚信和一致性。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励我在自己的行为中也追求心口相应。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心口相应,言出必行,
真诚之光,照亮前行。
在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坚定的眼神,这些都是心口相应的体现。在听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真诚的对话,一个坦率的演讲,这些都是心口相应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强调行动比言语更重要,但这个表达并不完全等同于“心口相应”,因为它更侧重于行动而非内心与言语的一致性。
“心口相应”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提醒我要真诚和一致,无论是在言语还是行动上。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真诚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武松笑道:‘若得嫂嫂这般做主,最好。只要~,却不应心头不似口头。’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相】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相,省视也。 、 《尔雅》-相,视也。 、 《书·盘庚上》-相时憸民。 、 《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 《礼记·月令》-善相丘陵。 、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敢复相士。 、 、 《二刻拍案惊奇》-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
【组词】
相尸、 相女配夫、 相脚头
4.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