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5: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5:03
“杂然相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各种不同的意见或事物都得到了认可或同意。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某个场合或讨论中,各种不同的观点都被接受或采纳。
在文学作品中,“杂然相许”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开放的讨论环境,其中不同的声音和观点都被尊重和考虑。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一个决策过程中,各种意见都被听取并最终被采纳。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民主决策过程中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同义词:
反义词:
“杂然相许”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多元和包容的重视。在历史上,这个成语可能源于对政治或社会决策过程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各种语境中。
在文化中,“杂然相许”体现了集体主义和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在社会决策中,尊重多元意见和寻求共识被视为重要的原则。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对于协商和妥协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开放和包容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讨论环境,其中每个人的声音都被听到并尊重。
在团队项目中,我曾经遇到过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开放的讨论和协商,我们最终实现了“杂然相许”,形成了一个大家都满意的方案。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思想的花园里,
杂然相许的花朵绽放,
每一朵都独特而美丽,
共同编织着和谐的篇章。
想象一个充满各种颜色和形状的花朵的花园,每朵花都代表着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它们和谐地共存,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样的场景可以通过视觉艺术作品来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voices are heard”或“a diversity of opinions is welcomed”,这些表达也强调了多元和包容的重要性。
“杂然相许”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决策和讨论过程中尊重多元意见的重要性。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丰富的内涵,也反映了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促进更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1.
【杂】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相】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相,省视也。 、 《尔雅》-相,视也。 、 《书·盘庚上》-相时憸民。 、 《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 《礼记·月令》-善相丘陵。 、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敢复相士。 、 、 《二刻拍案惊奇》-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
【组词】
相尸、 相女配夫、 相脚头
4.
【许】
(形声。从言,午声。本义:应允,许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听从其言也。-许,听也。 、 《吕氏春秋·首时》。注:“诺也。”-王子许。 、 《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 《武王伐纣平话》-[某]知公大贤,许我伐无道之君如何? 、 《书·金滕》-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 《列子·汤问》-杂然相许。 、 《战国策·魏策》-其许寡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可不许。 、 诸葛亮《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
【组词】
特许;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准许;默许;许认、 许肯、 许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