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4:08
“同年而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同一年说话”,但实际上它的含义是指在同一时期或同一背景下进行比较或评价。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比较对象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即只有在相同的时间点或相同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公平的比较。
在文学作品中,“同年而语”常用于强调两个或多个事物在时间上的同步性,从而进行合理的比较。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经济学等,它被用来强调在分析数据或**时的时间一致性。
同义词“相提并论”和“等量齐观”都强调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但“同年而语”更侧重于时间上的同步性。反义词“不可同日而语”和“天壤之别”则强调差异巨大,无法进行公平比较。
“同年而语”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对时间同步性的强调。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其原始含义。
在文化中,强调时间同步性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于历史和时间的高度重视,以及在评价事物时注重背景和条件的思维方式。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严谨和理性的感觉,它提醒我们在评价事物时要考虑全面,不能脱离具体的时间和背景。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客观和公正的判断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同年而语”来提醒自己在比较不同事物时要考虑它们所处的环境和时间。例如,在评价不同年代的电影时,我会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与凡人同年而语,唯有时间的沙漏,见证了他们的荣光与沉寂。”
想象一幅画面: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站在同一时间线上,他们的对话和交流,象征着“同年而语”的深刻含义。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跨越时代的经典曲目,如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来体现时间同步性的美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compare apples to apples”,强调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然而,这个表达没有强调时间同步性,更多是强调标准的一致性。
“同年而语”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思想,还培养了我对时间和背景的敏感性。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在评价和比较事物时考虑全面的重要性。
梁启超《立宪政体与政治道德》:“然正以权限严明故,故行政部有莫大之威权,非他种政体可~。”
1. 【同】 ——见“胡同”hútòng。
2.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