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0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02:13
词汇“吏垣”并不是一个常见的现代汉语词汇,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因此在现代语境中使用较少。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吏垣”的字面意思可以拆分为“吏”和“垣”。其中,“吏”指的是古代的官员或公务员,“垣”则指的是墙或者围墙。因此,“吏垣”可能指的是官员居住或工作的围墙,或者是与官员相关的围墙结构。
在古代文献中,“吏垣”可能指的是官员的住所或办公地点的围墙,也可能指的是官员管理区域的边界。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绘古代官场的环境或氛围。
“吏垣”的词源可能与古代官制和建筑风格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逐渐被更现代的词汇所替代,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
在古代**,官员的地位和居住环境是社会等级制度的一部分。因此,“吏垣”可能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界限。
对于现代人来说,“吏垣”可能带来一种古老、庄严和神秘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古代官场的严谨和规矩。
由于“吏垣”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个人应用可能更多体现在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悠悠,吏垣依旧,见证了多少朝代的更迭。”
结合古代官邸的图片,可以更好地理解“吏垣”的视觉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官员的脚步声或交谈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官邸或政府建筑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
“吏垣”作为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官制和建筑风格,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
1.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
2.
【垣】
(形声。从土,亘(xuān)声。本义:矮墙,也泛指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垣,墙也。 、 《书·梓材》。马注:“卑曰垣,高曰墉。”-既勤垣墉。 、 《墨子·备城门》-周垣之高八尺。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尽毁其馆之垣。 、 《汉书·萧何传》-为家不治垣产。
【组词】
垣衣、 垣堵、 垣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