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7: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07:44
头眩目昏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头部感到眩晕,眼睛感到昏花。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为某种原因(如疾病、疲劳、情绪波动等)而感到头晕目眩,视觉模糊。
头眩目昏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如《黄帝内经》等医学典籍中,已有类似的描述。
在文化中,头眩目昏** 常被用来形容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医学中对身心关系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描述了一种不适和困扰的状态。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需要休息、放松或是寻求医疗帮助。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长时间工作后感到头眩目昏,这种感觉让我意识到需要调整工作和休息的平衡。
在诗歌中,可以将头眩目昏 融入描述自然景观的诗句中,如:“山巅风急,云雾缭绕,我立于此,头眩目昏,仿佛置身仙境。”
视觉上,头眩目昏 可能让人联想到模糊的画面或旋转的图案。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闷或混沌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dizzy and blurred vision",这种表达方式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含义,反映了人类共有的生理和心理体验。
头眩目昏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生理状态,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和休息的重视。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对于传达准确的信息非常重要。
连日头眩目昏,呕血数斗,恐逐不能起,未免以墓文累大笔也。
1.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2.
【眩】
幻术;戏法 同: 幻
【组词】
眩人、 眩形、 眩师、 眩者
3.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
4.
【昏】
(会意。从日,从氐(dǐ)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本义:黄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昏,日冥也。 、 《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为黄昏。 、 《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 、 《楚辞·思美人》-与曛黄以为期。 、 吴均《与朱元思书》-在昼犹昏。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昏晨之往来。 、 清·袁枚《祭妹文》-风雨晨昏。
【组词】
昏旦、 昏晚、 昏黄
引申为昏暗;无光。
【引证】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过午已昏。
【组词】
昏邓、 昏邓邓、 昏曚、 昏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