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24: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24:07
“三浴三衅”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字面意思是三次沐浴和三次涂香料,比喻对某人或某事极为尊敬和重视。在古代,沐浴和涂香料是表示尊敬和洁净的重要仪式。
“三浴三衅”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原文为“三浴三衅,以示尊敬”。在古代,这是一种表示极高敬意的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尊重。
在**传统文化中,尊敬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三浴三衅”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尊敬和礼仪的高度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尊敬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仪式和礼仪,以及对重要人物的极高敬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描述对某位老师或长辈的极高敬意时使用这个成语,以表达我对他们的尊重和感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三浴三衅敬师恩, 桃李春风化雨深。 教诲如泉润心田, 铭记于心永不忘。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尊敬和礼仪的概念在许多文化中都存在。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对重要人物的尊敬可能通过特定的礼仪和仪式来表达。
“三浴三衅”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对尊敬和礼仪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对尊重和敬意的普遍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浴】
(形声。从水,谷(yù)声。本义:洗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浴,洒身也。 、 《周礼·宫人》-共王之沐浴。 、 《论衡·讥月》-浴去身垢。 、 《论语·先进》-浴乎沂。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新浴者必振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浴于汤池。
【组词】
沐浴、 浴淴、 淋浴、 浴桶
3.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4.
【衅】
(会意。从爨省,爨(cuàn),灶。从酉(yǒu),与酒有关,表祭祀。分,表示分布。合起来表杀牲以祭。本义:古代血祭新制的器物。杀牲,用其血涂于器物缝隙中来祭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釁,血祭也。 、 《周礼·大祝》。注:“谓荐血也。”-隋衅。 、 《周礼·小祝》-大师掌衅祈号祝。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以累臣衅鼓。 、 《礼记·乐记》-车甲衅而藏之府库。 、 《孟子》-将以衅钟。 、 《吕氏春秋·慎大》-衅鼓旗甲兵。 、 《管子·小问》。注:“杀牲以血浇落于社曰衅社。”-桓公践位,令衅社塞祷。 、 《韩非子》-缚之,杀以衅鼓。
【组词】
衅宝镇及宝器;衅钟;衅宝刀;衅社、 衅鼓
1. 【三衅】 谓三瑕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