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5:46: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5:46:33
“两重阳”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从字面上理解,“两重”通常指的是双重或者两层的意思,而“阳”在中文里可以指阳光、阳性或者阳历等含义。因此,“两重阳”可以理解为双重的阳性或者双重的阳光。
由于“两重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没有特定的使用方式。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汇,可能是作者为了营造某种意境或者表达特定的情感而创造的。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
由于“两重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例句可能需要创造性的解释:
同义词:双重阳光、双重视角 反义词:阴暗、阴性
“两重阳”这个词汇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词源和演变记录,它可能是现代创造的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文化或社群中的术语。
在**的传统文化中,“阳”通常与积极、光明、男性等概念相关联。因此,“两重阳”可能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被用来形容某种特别积极或强烈的状态。
“两重阳”可能给人带来积极、明亮的情感联想,象征着双倍的光明和活力。
由于“两重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没有遇到与它相关的具体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两重阳光洒满大地,
温暖了心房,照亮了希望。
视觉上,“两重阳”可能让人联想到明亮的阳光照耀下的景象,如金黄色的田野或波光粼粼的湖面。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清晨鸟鸣或夏日蝉鸣。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两重阳”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双重的积极或光明状态来实现。
“两重阳”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体现了中文语言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
1.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2.
【重】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 、 《易·系辞》。虞注:“坤为重。”-引重致远。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 、 《战国策·齐策四》-重币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重于九鼎。 、 唐·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
【组词】
重器、 重绢、 军令重于山;沉重、 笨重、 过重、 重负荷;重囚、 重孝
3.
【阳】
(形声。从阜,昜(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阳,高明也。 、 《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 《尔雅》-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 《周礼·柞氏》。注:“生于山南为阳木。”-利刊阳木而火之。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华山之阳。 、 清·姚鼐《登泰山记》-阳谷皆入汶。 、
【组词】
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 阳陆、 阳濒、 阳林、 阳木、 阳柯、 阳崖、 阳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