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6 09:4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09:43:45
词汇“人灵”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人灵”可以理解为“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由于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以下的分析将基于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进行。
“人灵”可以解释为人的灵魂或精神,指的是人的内在本质或非物质的部分。
由于“人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某些**或哲学文本中,可能会提到“人灵”来探讨人的精神层面或灵魂的存在。
“人灵”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汉语中对人的精神或灵魂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因为其抽象和不太常用的特性而逐渐被其他更常见的词汇所替代。
在某些文化或**背景下,“人灵”可能被用来强调人的非物质层面,如灵魂的不朽或精神的重要性。
对于我来说,“人灵”可能引发一种深邃和神秘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涉及到人的内在本质和超越物质世界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遇到或使用“人灵”这个词汇。它更多地出现在哲学讨论或**仪式中。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人灵”:
在夜的深渊,人灵轻舞,
穿越星辰,触及无垠的梦。
结合视觉,我可能会联想到一幅描绘灵魂出窍的画作,而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宁静的冥想音乐。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会使用“human spirit”或“soul”来对应“人灵”的概念。
尽管“人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提供了一个探讨人的非物质层面的途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和哲学的复杂性。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灵】
(形声。从巫,靈(líng)声。本义:巫)。
古时楚人称跳舞降神的巫为灵。
【引证】
《说文》-灵,灵巫也。以玉事神。 、 《离骚》-命灵氛为余占之。 、 《楚辞·云中君》-灵连踡兮既留。 、 屈原《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胶。
【组词】
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