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9 06:1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06:10:49
“断七”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丧葬俗中。字面意思是“停止每七天一次的祭祀活动”。在*传统俗中,人去世后,家属会在每个七天(即七日、十四日、二十一日、二十八日)举行一次祭祀仪式,直到第七个七天(即四十九天)结束,这个过程称为“做七”。而“断七”则是指这个祭祀周期的结束,即四十九天后的最后一次祭祀。
“断七”源自古代的丧葬俗,这些俗与的轮回观念有关,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净化和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俗逐渐成为固定的文化传统。
在*文化中,丧葬俗被视为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安慰。“断七”不仅是一个**仪式,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庭成员和亲友通过参与这一过程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思。
“断七”通常带有一种悲伤和哀悼的情感,但同时也象征着结束和新的开始。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无常和家族的凝聚力。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经历过亲人的去世,可能会亲自参与或见证“断七”的仪式,这不仅是对逝者的最后告别,也是对生者情感的一种释放和疗愈。
在诗歌中,可以将“断七”作为一个象征,代表生命的循环和悲伤的结束:
断七之夜,星光黯淡,
家族的哀歌,随风飘散。
逝者的灵魂,终得安宁,
生者的泪水,化作晨曦。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丧葬*俗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丧葬仪式通常在葬礼后不久结束,没有类似“断七”这样的长期祭祀周期。
“断七”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不仅反映了*的丧葬俗,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死亡和家族关系的深刻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
1.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
2.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