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16: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16:26
词汇“支许”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假设的情况来分析这个词汇,假设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者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术语。
假设“支许”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可能的意思是“支持”或“允许”。在古代文献中,可能用来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赞同或认可。
由于“支许”不是一个常见的现代汉语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需要查阅更多的古籍资料来确定。
在古代社会,得到“支许”可能意味着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认可,这在社会地位和政治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权威、认可和信任,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表达对某人行为的认可,可以使用“支许”来增加语言的文雅和历史感。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决策的诗中,可以使用“支许”来描绘一个场景:
朝堂之上,群臣议,
君王支许,策定矣。
结合古代朝堂的画面和庄重的音乐,可以增强“支许”带来的权威和正式感。
如果“支许”是一个特定文化的词汇,可以比较它在其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如英语中的“approve”或“endorse”。
虽然“支许”不是一个常见的现代汉语词汇,但它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在学习和使用古汉语词汇时,可以增加语言的多样性和表达的深度。
1.
【支】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义证:“疑作去枝之竹也。”-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2.
【许】
(形声。从言,午声。本义:应允,许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听从其言也。-许,听也。 、 《吕氏春秋·首时》。注:“诺也。”-王子许。 、 《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 《武王伐纣平话》-[某]知公大贤,许我伐无道之君如何? 、 《书·金滕》-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 《列子·汤问》-杂然相许。 、 《战国策·魏策》-其许寡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可不许。 、 诸葛亮《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
【组词】
特许;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准许;默许;许认、 许肯、 许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