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0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09:10
“二心三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心思不专一,有着多种不同的想法或意图。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件事情持有不同的态度或意见,缺乏一致性和坚定性。
在文学作品中,“二心三意”常用来形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或者在特定情境下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不专一或不诚实。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个体或组织在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同义词“心猿意马”和“三心二意”都强调了心思的不稳定和多变,而反义词“一心一意”和“专心致志”则强调了专注和一致性。
“二心三意”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心思和意图描述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不专一性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一心一意”和“忠诚”,因此“二心三意”往往带有负面色彩。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在行为上不一致或不诚实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不信任和不确定性。在表达中,它常常用来揭示人物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在项目决策上表现出二心三意,这导致团队效率低下,最终影响了项目的进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心,如风中落叶,二心三意,飘摇不定。”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摇摆不定的钟摆,或者一张多重曝光的照片,显示出模糊和不确定性。听觉上,可能是嘈杂的背景声,没有清晰的主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ouble-minded”或“of two minds”,它们也传达了类似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
“二心三意”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理解和描述那些心思不专一的情况。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行为,同时也增强了我的语言敏感性。
念佛是一桩正事,岂有二心三意?
1.
【二】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一加一的和。
【引证】
《说文》-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 、 《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因二以济民行。 、 《论语·公冶长》-赐也闻一以知二。 、 《韩非子·五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组词】
二加四得六、 二府、 二太爷、 总数为二、 二形、 二难、 二仪、 二纪、 二氏、 二军、 二南、 二星、 二天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4.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