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1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15:13
房谋杜断 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唐代历史。字面意思是“房玄龄的谋划,杜如晦的决断”。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谋士,房玄龄擅长策划,杜如晦则以决断著称。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两个人合作无间,一个善于策划,一个善于决断,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复杂问题。
在文学作品中,房谋杜断 常用来形容团队合作中的理想状态,特别是在需要策略和执行力的场合。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政治学等,它被用来强调团队中不同角色的互补性。
同义词:
反义词:
房谋杜断 这个成语直接来源于历史人物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故事。在唐代,他们的合作被视为典范,因此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理想的团队合作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文化中,强调团队合作和角色互补是非常重要的。房谋杜断** 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即通过不同角色的合作来达到最佳效果。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强调团队精神和协作的工作环境中,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房谋杜断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和谐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团队合作的成功和效率,以及通过互补性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这种联想有助于在讨论团队合作和领导力时,传达积极和建设性的信息。
在个人经历中,房谋杜断 这个成语可能出现在团队项目或合作任务的讨论中。例如,在大学的小组作业中,不同成员可能被分配不同的角色,有的负责策划,有的负责执行,这种分工合作体现了房谋杜断的精神。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房谋杜断,共绘蓝图,
策略与决断,携手同行。
智慧与勇气,相映生辉,
团队之光,照亮前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谋士和将军商讨战略的画面,其中一人手持地图,另一人手持令旗,象征着策划与执行的结合。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首节奏明快、旋律和谐的乐曲,象征团队合作的流畅和高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trategic planning and decisive action",强调策略制定和果断行动的结合。这种表达虽然在字面上与 房谋杜断 不同,但传达的概念相似,即通过策略和执行的结合来达到目标。
房谋杜断 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赞誉,也是对团队合作理想状态的描述。它强调了在任何合作环境中,策略和执行力的重要性。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传达团队合作的理念,并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实践这种合作精神。
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
唐朝初年,唐太宗善于任用能人为之服务,经常听从大臣的意见。一次他与文昭商量事情,房玄龄感慨地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等到杜如晦来到时,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龄的计谋做出决断。他们两人合作得十分融洽,人称房谋杜断
1.
【房】
(形声。从户,方声。上古边室皆用单扇门(即“户”),庙门大门才用双扇门,故“房”从“户”。本义:正室左右的住室)。
古代堂中间叫正室,两旁的叫房。
【引证】
《说文》-房,室在傍者也。 、 《六书故》。段曰:“凡堂之内,中为正室,左右为房,所谓东房、西房也”。桂馥曰:“古者宫室之制,前堂后室。前堂之两头有夹室,后室之两旁有东西房。”-房,室旁夹室也。 、 《仪礼·乡食礼》-记宰夫宴出自东房。 、 《书·顾命》-在东房。 、 《左传·宣公十七年》-郤子登,妇人笑于房。
【组词】
厢房、 房植、 房奥
2.
【谋】
(形声。从言,某声。本义:考虑;谋划)。
同本义(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
【引证】
《说文》-虑难曰谋。 、 《书·洪范》-聪作谋。 、 《左传·襄公四年》-咨难为谋。 、 《诗·小雅·苍伯》-谁适与谋。 、 《春秋·说题辞》-在事为诗,未发为谋。 、 《论衡·超奇》-心思为谋。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 《左传·庄公十年》-未能远谋。 、 、 《列子·汤问》-聚室而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谋诸漆工。
【组词】
谋谟殚神、 不谋而合;合谋、 谋及庶人、 思谋、 谋始、 谋章
3.
【杜】
(形声。从木,土声。本义:杜梨,棠梨,一种木本植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牡曰棠,牝曰杜。”-杜,甘棠也。 、 《齐民要术》-杜树大者插五枝。
4.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