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0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8:05
“泼寒胡戏”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一种在寒冷天气中进行的戏水游戏。这种游戏通常涉及泼水或投掷冷水,以此来体验寒冷的感觉,可能带有一定的竞技或娱乐性质。
在文学作品中,“泼寒胡戏”可能被用来描绘一种特殊的冬日活动,增添场景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提及,通常是为了描述一种特别的冬季娱乐方式。在专业领域,如民俗学或体育学,可能会对这个词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泼寒胡戏”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冬季娱乐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活动可能逐渐被记录并赋予了特定的名称。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这个词汇可能保留了其原始的娱乐和竞技含义。
在某些文化中,冬季的寒冷被视为一种挑战,而“泼寒胡戏”可能就是人们应对这种挑战的一种方式。这种活动可能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适应。
提到“泼寒胡戏”,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冬日的寒冷和人们的欢乐。这种活动可能带给人们一种特别的情感体验,既有对寒冷的挑战,也有对冬日乐趣的享受。
在个人的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泼寒胡戏”这种活动,但如果有机会参与,可能会成为一次难忘的冬日体验。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冬日的寒风中,我们泼洒着冰冷的水花,欢笑在‘泼寒胡戏’中飞扬。”
想象一群人在冬日的阳光下,欢笑着泼水,水花在空中闪烁,这种场景可能会带来一种既寒冷又温暖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冬季娱乐活动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但都反映了人们对冬季的独特应对方式和娱乐需求。
“泼寒胡戏”这个词汇虽然不太常见,但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来理解人们在寒冷季节中的娱乐方式和文化习俗。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深度。
1.
【泼】
(形声。从水,发声。本义:水漏出。见《玉篇》。用力向外倒或洒)。
同本义。
【引证】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组词】
泼丢泼养、 泼撒、 泼水难收、 泼污水、 泼油救火、 泼散
2.
【寒】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寒,冻也。 、 《列子·汤问》注-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 《易·说卦》-乾为寒。 、 《左传·哀公十二年》-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 、 《左传·昭公四年》-以享司寒。 、 《吕氏春秋·有始》-北方曰寒风。 、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庄子·德充符》-饥渴寒暑,是事之变。 、 《乐府诗集·木兰诗》-寒光照铁衣。 、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凄神寒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寒肃、 寒悄、 寒衾、 寒噤
3.
【胡】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引证】
《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胡,牛顄垂也。 、 《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狼跋其胡。 、 《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
【组词】
胡髯朗、 胡皱、 胡袋
4. 【戏】 (形声。从戈。虚(xī)声。本义:一种兵器)。 同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