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0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08:56
江淹才尽:这个成语源自南朝文学家江淹的故事。江淹年轻时才华横溢,但晚年作品平庸,因此后人用“江淹才尽”比喻文人的才华已经枯竭,或者比喻人的能力、创造力衰退。
“江淹才尽”直接来源于江淹的个人经历。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梁代文学家,年轻时以文才著称,但晚年作品质量下降,后人因此创造这个成语。
在**文化中,文人的才华和创作能力被高度重视。因此,“江淹才尽”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才华衰退的遗憾和对持续创新的期待。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惋惜和遗憾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才能的不可持续性。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见证一位曾经非常出色的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表现逐渐平庸,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江淹才尽”的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织,江淹才尽时。昔日笔下花,今朝纸上枝。”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位老者在书桌前沉思,桌上散落着未完成的稿件,背景音乐可能是缓慢而沉重的钢琴曲,营造出一种才华枯竭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ried up”或“lost his touch”,但这些表达没有“江淹才尽”那样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江淹才尽”这个成语不仅是对才华衰退的形象描述,也是对持续创新和自我提升的提醒。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人才和创造力衰退的看法。
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今世之惟务作诗,而不喜涉学,逮世故日胶,性灵日退,遂皆有~之消矣。
南朝梁时期,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刻苦读书,文思敏捷,作品深得众人喜爱。官至光禄大夫后文章大不如以前,诗也平淡无奇。原来他去宣城游玩时,在冶亭梦中见到郭璞,郭璞向他讨还五色笔,从此就文思枯竭,才能丧尽
1.
【江】
(形声。从水,工声。本义:长江的专称)。
同本义。
【引证】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 、 《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汉。 、 温庭筠《送人东归》-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 杜甫《秋兴八首》-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组词】
江汉、 江水、 江左烟霞、 江陵
2.
【淹】
(形声。从水,奄声。本义:古水名,即今金沙江的一段) 同本义。在四川省南部。即今金沙江自发源地至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一段。
【引证】
《字林》-淹水,一曰复水也,出今四川宁远府徼外,合金沙江入江。
浸泡。
【引证】
刘向《九叹·怨思》-淹芳芷于腐井兮。 、 《礼记·儒行》。注:“谓浸渍也。”-淹之以乐好。
【组词】
淹荠燎菜、 淹渍
3.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
4.
【尽】
(尽原为“盡”的俗字;今为“盡”的简化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器物中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盡,器中空也。
【组词】
尽觞、 尽光
竭;完;没有了。
【引证】
《广韵》-尽,竭也,终也。 、 《小尔雅》-尽,止也。 、 《墨子经》-尽莫不然也。 、 《礼记·哀公问》。疏:“谓竭尽。”-固民自尽。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墨子·公输》-攻械尽。 、 《墨子·七患》-民力尽于无用。 、 《荀子·哀公》-马力尽矣。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林尽水源。 、 唐·王维《观猎》诗-雪尽马蹄轻。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尽吾齿。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尽其肉。 、 《资治通鉴》-烧尽北船。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必尽吾力。 、 《聊斋志异·狼三则》-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组词】
尽言、 尽志、 尽哀、 尽盘将军、 尽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