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4:4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4:43:51
“灵应”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神灵的感应或回应。它通常用来描述神明对信徒祈祷或请求的反应,暗示一种超自然的、神秘的交流或互动。
在文学中,“灵应”常用于描述或神话故事中神灵的显灵或回应,增添故事的神秘色彩。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来形容某人的直觉或预感非常准确,仿佛得到了某种超自然的指引。在专业领域,如研究或民俗学,这个词用于学术讨论,探讨神灵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
同义词“感应”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或超自然的感知,而“显灵”则特指神灵的具体显现。反义词“无应”和“无感”则表示缺乏反应或感知。
“灵应”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灵”指神灵或灵魂,“应”指回应或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领域,也开始用于形容人的直觉或预感。
在传统文化中,“灵应”与信仰紧密相关,尤其是在道教和*中,信徒们相信通过祈祷和仪式可以得到神灵的灵应。这种信仰也影响了民间的许多俗和节日。
“灵应”这个词给人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超自然的力量和深不可测的宇宙奥秘。在使用这个词时,人们往往会带着一种虔诚或敬畏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看似巧合的**,让我不禁思考是否存在某种灵应。例如,在关键时刻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仿佛得到了某种指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灵应”:
在寂静的夜晚,星辰低语,
灵应自天际传来,指引我前行。
想象一幅画面:古老的庙宇中,烛光摇曳,信徒们低头祈祷,空气中弥漫着香烟,仿佛神灵的灵应就在这静谧中传递。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ivine intervention”(神的干预),它也描述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介入人类事务的情况。
“灵应”这个词不仅在*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在日常生活中被用来形容那些难以解释的巧合或直觉。它提醒我们,在宇宙的宏大和神秘面前,人类的知识和理解是有限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加语言的深度和多样性。
1.
【灵】
(形声。从巫,靈(líng)声。本义:巫)。
古时楚人称跳舞降神的巫为灵。
【引证】
《说文》-灵,灵巫也。以玉事神。 、 《离骚》-命灵氛为余占之。 、 《楚辞·云中君》-灵连踡兮既留。 、 屈原《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胶。
【组词】
灵子
2.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