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22: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22:18
“众口熏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众多人的口舌声势浩大,如同烟雾弥漫天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舆论的力量非常强大,或者是指众多人的意见和议论声势浩大,影响力广泛。
在文学作品中,“众口熏天”常用来描绘社会舆论的强大影响力,如在描述政治、社会或公众**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个话题在社交圈或网络上被广泛讨论,引起广泛关注。在专业领域,如新闻学、社会学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分析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众口熏天”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舆论力量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的多样化,这个成语的使用场景也更加广泛,特别是在描述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影响时。
在文化中,舆论一直被认为是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众口熏天”这个成语在社会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舆论力量的认识,也体现了社会对****和信息传播的关注。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舆论的力量是如何在社会中形成并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在表达上,它提醒我在讨论敏感或重要话题时要谨慎,因为舆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证过一个社会**如何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形成众口熏天的局面。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舆论的影响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众口熏天声如潮,舆论之海波涛高。”
想象一下,众多人的声音汇聚成一片,如同浓烟升腾,弥漫整个天空。这种场景可以通过视觉艺术表现出来,如用浓重的烟雾效果来象征众口熏天的景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voice of the people is the voice of God”,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公众意见的重视。
“众口熏天”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舆论力量的工具,也是理解社会动态和文化背景的窗口。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关注舆论的影响,并在表达时考虑到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
毁誉成党,众口熏天。
1.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熏】
4.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