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9: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49:49
惧惵(jù zhé)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恐惧、害怕。其中,“惧”表示害怕、畏惧,“惵”则有恐惧、惊慌的含义。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更多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用来描述人因极度恐惧而表现出的状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惧惵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极端危险或不可预测的情况时的恐惧心理。例如,在描述战争、灾难或神秘**时,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通常被更为常见的词汇如“害怕”、“恐惧”所替代。
惧惵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惧”和“惵”都是表示恐惧的词根。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被更为简洁和常用的词汇所替代。
在古代,惧惵**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战争或其他重大危机时的情感反应。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担忧。
惧惵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深沉的恐惧感,让人联想到黑暗、未知和不可控的情况。它能够唤起人们对危险和死亡的原始恐惧,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惧惵这个词汇并不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中,它能够提供一种更为深刻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惧惵来增强情感的表达:
夜深人静时,心中惧惵生, 黑暗中摸索,恐惧如影随形。
惧惵可以联想到黑暗的画面,如夜晚的森林、荒废的建筑物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脚步声或其他令人不安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类似的表达恐惧的词汇有很多,如英语中的“terror”、“dread”等,但每个词汇都有其独特的语境和情感色彩。
惧惵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能够提供一种更为深刻和生动的恐惧表达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惧】
(形声。从心,瞿声。本义:害怕,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惧,恐也。 、 《墨子·尚同中》-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 、 《史记·屈原列传》-楚兵惧,自秦归。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荀子·解蔽》-故有知非以虑是,则谓之惧。 、 《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 、 《论语·子罕》-勇者不惧。
【组词】
惧思、 惧选、 惧高症
2.
【詟】
惧怕;震慑。
【引证】
《说文》-詟,失气言也。 、 《汉书·张汤传》-群臣震詟。 、 班固《东都赋》-陆詟水栗。 、 扬雄《羽猎赋》。注:“恐惧也。”-竦詟怖。 、 《汉书·项籍传》-诸将詟服,莫敢枝梧。 、 《新唐书·李密传》-决两阵之胜,噫呜咄嗟,足以詟敌,我不如公。
【组词】
詟惕、 詟敌、 詟骇、 詟惮、 詟息、 詟栗、 詟挠、 詟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