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1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15:19
“孑遗”(jié yí)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孤独无助地遗留下来,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经历了重大变故或灾难后,孤立无援地存留下来。
在文学作品中,“孑遗”常用来描绘战争、灾难或社会变迁后的孤立个体或群体,表达一种凄凉、孤独的情感。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中,可能会用来描述某些文化或物种在经历了***灭绝后的幸存者。
同义词:孤立、遗留、残存 反义词:繁盛、兴旺、繁荣
“孑遗”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孑”意为孤独,“遗”意为遗留。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孑遗”常与悲情、坚韧不拔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顽强生存意志。
“孑遗”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深沉的悲伤和孤独感,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孤独奋斗的人们,以及那些在自然界中顽强生存的物种。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自然灾害后,看到一些老人和孩子在临时安置点中,他们就像是社会的孑遗者,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孑遗”:
在时间的荒原上,
我是那最后的孑遗,
守望着消逝的星辰,
吟唱着古老的歌谣。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废墟之中,背景是夕阳的余晖,这样的场景会让人深刻感受到“孑遗”的意境。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低沉、哀伤的旋律来配合这种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urvivor”或“remnant”,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的是生存和剩余,而“孑遗”则更多强调的是孤独和遗留。
通过对“孑遗”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