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5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51:03
无复孑遗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再有剩余的”或“完全没有了”。它强调的是某物或某种状态已经彻底消失,没有任何残留。
在文学作品中,无复孑遗 常用来形容某种珍贵或重要的东西已经完全消失,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考古学或历史学中,它可以用来描述某个时期的遗迹或文物已经完全消失。
无复孑遗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中的“孑遗”指的是剩余或遗留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用来形容彻底的消失。
在文化中,无复孑遗** 常常与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消亡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深深的遗憾和哀伤,让人联想到失去的珍贵事物,以及无法挽回的过去。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历史讲座中听到关于某个古老城市的描述,讲者提到那个城市的建筑和文化已经无复孑遗,这让我深感历史的无情和珍贵文化遗产的脆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岁月如梭,古道无复孑遗,
风中残烛,记忆渐行渐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废墟的画面,传达出一种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消逝。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吹过空旷废墟的声音,增添一种凄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nothing remains" 或 "completely vanished",但这些表达没有 无复孑遗 那种深沉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无复孑遗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物理上的消失,更蕴含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言的力量和美感。
周岁无复孑遗,水银后亦失所在。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51卷:“山林草木,人民屋宅,兵寇鬼气,尽令消灭,~,四道豁然。”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
3.
【孑】
(象形。小篆字形,象人缺右臂形。本义:缺少右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孑,无右臂也。
4.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