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0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08:24
“于事无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对事情没有帮助或补益。基本含义是指某种行为或言论对解决当前的问题或改善状况没有任何积极作用,通常带有负面评价的意味。
“于事无补”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结构和意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无效行为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强调实效和结果的价值观使得“于事无补”这样的成语广泛流传。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倾向于避免做出无用功,因此这个成语在批评和自我反省中经常被使用。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失望和无奈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努力但最终没有结果的场景,可能引发对效率和成果的深层次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多次遇到“于事无补”的情况,比如在尝试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终发现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思绪如潮,但言于事无补,唯有月光,静静流淌。”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努力却无果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深夜里无助的叹息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t doesn't help”或“It's of no us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无效性和无助感是相似的。
“于事无补”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它不仅帮助我们识别和表达无效行为,还促使我们在行动前思考其可能的效果。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七姑奶奶深怕言语碰僵,不但于事无补,反倒伤了和气,所以特为先打招呼。
大错已经铸成,你再责备他也~。
1.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2.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补】
(形声。从衣,甫声。本义:补衣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补,完衣也。 、 《吕氏春秋·顺说》-田赞衣补衣。 、 唐·白居易《村居卧病》-补褐防寒岁。
【组词】
补衣;补袜;补衬、 补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