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5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9:06
忍耐:指在面对困难、痛苦或不适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坚持不放弃,保持冷静和耐心的能力。
忍耐一词源于古汉语,最初的意思是“忍受”或“承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演变为强调在困难情况下的坚持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在许多文化中,忍耐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东方文化中,如**和日本,忍耐被认为是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忍耐这个词常常让我联想到坚持和毅力的形象,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不轻言放弃。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忍耐帮助我在面对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时保持冷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诗歌: 忍耐如山,静默而坚定, 风雨无阻,岁月无声。 心怀希望,步履不停, 终见光明,笑对人生。
视觉:忍耐可以联想到一座坚固的山峰,无论风吹雨打,始终屹立不倒。 听觉:忍耐可以联想到一首缓慢而坚定的音乐,如古典音乐中的进行曲,传递出坚持和力量的感觉。
在英语中,“patience”和“endurance”可以对应中文的“忍耐”,它们在不同文化中都强调了在困难情况下的坚持和耐心。
忍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中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在个人成长和社交互动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学*和理解忍耐,我更加明白了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保持耐心和坚持的重要性。
1.
【忍】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忍,能也。 、 《广雅》-忍,耐也。 、 《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是可忍也。 、 《庄子·让王》-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 《左传·成公二年》-吾子忍之。 、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吕氏春秋·去私》-忍所私以行大义。 、 清·林觉民《与妻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组词】
忍事、 忍容、 忍顺、 忍从、 忍羞、 忍气、 忍垢、 忍丑、 忍耻、 忍痛
2.
【耐】
(会意。从而,从寸。而亦声。“而”指面颊,“寸”指法度,刑法。在面颊上施刑罚,指剃须。字本作“耏”。从而,从彡。本义:古时一种剃掉胡须两年的刑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不剃发也。-耏,罪不至耏也。 、 《汉书·高帝纪》。应劭注:“轻罪不至于耏,完其耏鬓。故曰耏。”-耏以上请之。 、 《后汉书·高帝纪》。注:“耐,轻刑之名。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耐。”-耐罪亡命。 、 《后汉书·章帝纪》注-耏,多须貌。 、 《睡虎地秦墓竹简》-从事有亡,卒岁得,可论?耐。
【组词】
耐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