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3:51: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3:51:35
“沈腰潘鬓”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南朝宋代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男子体态纤细、容貌俊美,特别是指腰身细长、鬓发如云的男子。其中,“沈腰”指的是沈约的腰,沈约是南朝宋代的文学家,以其腰细著称;“潘鬓”则是指潘岳的鬓发,潘岳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以其鬓发如云而闻名。
在文学作品中,“沈腰潘鬓”常用来形容男子的美貌和风度,尤其是在描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形象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一些正式或文学性的场合,仍会被引用。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讨论古代文人的审美标准和形象塑造。
“沈腰潘鬓”这个成语的词源直接来自于两位历史人物沈约和潘岳的外貌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泛指所有具有类似特征的男子,成为形容男子美貌的固定表达。
在**古代文化中,男子的外貌和风度是重要的社会评价标准之一。因此,“沈腰潘鬓”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男性美的特定审美观。
这个成语给人以文雅、俊美的联想,常让人想到古代文人的风流倜傥和才华横溢。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些具有古典美感的男性形象时,可以恰当地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沈腰潘鬓映晚霞,一曲琴音动九天。”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身着古装的男子,腰身纤细,鬓发如云,站在古风背景中,给人一种古典美的视觉享受。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审美标准和形容词可能在不同文化中存在。
“沈腰潘鬓”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古代文人外貌的描述,也是对一种特定文化审美观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丰富性。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1.
【沈】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
【引证】
《左传·文公三年》。朱骏声曰:“国在今河南汝州汝阳县东南。定(公)四年蔡灭之。”-伐沈。
姬姓。一说姒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季载。在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
2.
【腰】
(形声。从肉,要声。本作“要”。本义:紧接肋或胸以下的部分;胸和髋之间的身体的一部分)。
同本义。
【引证】
《后汉书》-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组词】
腰板、 腰腿
3. 【潘】 古水名。 在河南省荥阳县境。
4.
【鬓】
(形声。从髟(biāo),宾声。“髟”,意思是头发长。“髟”的字多与毛发有关。本义:颊发。两颊两旁近耳的头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鬓,颊发也。 、 《国语·晋语》-美鬓长大则贤。 、 《释名》-连发曰鬓。 、 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组词】
鬓影、 鬓发霜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