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0:57
“敏而好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既聪明又喜欢古代的事物。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古代文化、历史或传统有深厚兴趣和研究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敏而好古”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学识渊博和对传统的尊重。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赞扬某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专家或学者的特质。
“敏而好古”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研究。
在**传统文化中,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研究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敏而好古”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尊重。它鼓励人们不仅要聪明,还要有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之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对**古代文学有深厚的研究,经常在课堂上引用古文,让我们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他的这种敏而好古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我。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敏而好古心,书卷气自华。古韵流芳远,今人仰止高。”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学者坐在古色古香的书房中,手中捧着一本古籍,周围是古董和书画。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敏而好古”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lover of antiquity”或“a connoisseur of ancient culture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喜爱和尊重。
“敏而好古”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现代社会,这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知识的追求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加以应用。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先生~,尝病乡射仪节未备,又以诗有燕享通用之乐而无声谱,爰自考定,皆有成书可诵。
1.
【敏】
(形声。从攴(pū),每声。甲骨文字形,像用手整理头发的样子。本义:动作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敏,疾也。 、 《诗·小雅·甫田》-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 《论语·里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 《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
【组词】
敏给、 敏赡、 敏睿、 敏疾、 敏思、 敏才
2.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3.
【好】
喜好;喜爱。
【引证】
《淮南子·精神》-好憎者,心之暴也。 、 《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 、 《韩非子·喻老》-好治不病。 、 《论语》-敏而好学。 、 唐·柳宗元《三戒》-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自幼好武术。
【组词】
好表现;好善、 好涵高躅、 好戏子、 好玩
4.
【古】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古,故也。 、 《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大古冠布。 、 《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以是为近古也。 、 《文选·张衡·东京赋》-慨长思而怀古。 、 《书·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 、 《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清·黄宗羲《原君》-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组词】
远古、 古字、 古器、 古货、 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