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7:19
“天理人欲”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天理”和“人欲”两个词组成。其中,“天理”指的是自然法则或宇宙间的道德准则,而“人欲”则指的是人的欲望或私欲。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天道(自然法则或道德准则)与人的私欲之间的冲突或对立。
在文学作品中,“天理人欲”常常被用来探讨道德与欲望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古典小说或哲学论述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相关的概念(如道德与欲望的冲突)是人们讨论的话题。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哲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和讨论道德原则与个人欲望之间的关系。
“天理人欲”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哲学和伦理思想,特别是在儒家和道家的论述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哲学和社会讨论中,成为探讨人性与道德关系的重要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天理人欲”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反映了古代人对道德与欲望关系的思考。这个概念在儒家思想中尤为突出,强调个人应当克制私欲,遵循天理(道德准则)。
这个词汇常常带有一种严肃和深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道德的崇高与人性的复杂。它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欲望的同时,不应忽视道德和社会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讨论道德选择或个人行为时使用到“天理人欲”这个概念。例如,在面对是否应该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道德原则的决策时,这个成语可以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欲望的海洋中,天理如灯塔指引,照亮前行的道路,不迷失于人欲的波涛。”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道德的高峰上,俯瞰着下方的欲望之海。听觉上,可以是一段深沉的音乐,伴随着对道德与欲望冲突的思考。
在西方哲学中,类似的主题可以与“道德与欲望”(Morality and Desire)相对应,例如在康德的伦理学中,强调道德律与个人欲望之间的冲突。
“天理人欲”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与道德的关系,是探讨个人行为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
1.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2.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4.
【欲】
(形声。从欠,谷(yù)声。“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本义:欲望;嗜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俗字亦作慾。-欲,贪欲也。 、 《荀子·正名》-欲者,情之应也。 、 《吕氏春秋·贵生》。注:“生死耳目口鼻也。”-六欲。 、 《论语》。注:“乐色曰欲。”-以欲竭其精。 、 苏洵《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
【组词】
欲令智昏、 欲障、 欲海、 欲界、 欲心、 欲事、 欲尘
想要;希望。
【引证】
《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 《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曰:“…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 、 《资治通鉴·汉纪》-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故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组词】
欲踵、 欲待、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速则不达、 欲益反损